
近期,全球空军实力的排名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美国“世界现代军用飞机名录”(WDMMA)发布的2025年空中力量排行榜中配资吧,印度空军超越中国,跻身世界第三,引发了印度媒体的大肆炒作,称这一变化将重塑亚洲战略格局。然而,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,这一排名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存疑,背后似乎有更多的地缘政治因素在操控。
WDMMA的排行榜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问题。该榜单将美国空军、海军航空兵、陆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分别列为第一、第二、第四和第五,而将俄罗斯空天军排在第三,这种将同一国家不同军种拆分进行对比的做法,本身就违背了“空军实力排名”的基本定义。更为关键的是,WDMMA缺乏政府、军方或学术机构的背书,其数据完全依赖公开的新闻报道和军事年鉴,没有内部情报支持,也没有第三方审计,这使得它的权威性受到了业内的广泛质疑。
展开剩余74%更具问题的是,这个排名背后的“真实价值评级”(TVR)公式,它声称能综合考虑装备、后勤、实战等多个因素,但实际操作中明显存在偏袒现象。比如,印度计划采购但尚未交付的144架苏-57战机竟然也被算入评分,而中国未公开的装备计划却被扣分。另外,印度仅生产了40架的“光辉”战机却获得了加分,而中国已全面国产化的歼-20和运-20却因“装备平衡性”问题被扣分。更为荒谬的是,榜单中将中国已经退役的强-5攻击机列入统计,同时却严重低估了歼-16(实际拥有300架,榜单仅列50架)和歼-20(实际已超过200架)的数量,这些统计上的偏差显然缺乏客观性。
印度媒体和部分西方媒体为了支持这一排名,提出了各种理由,但这些理由站不住脚。他们宣称印度空军的“结构均衡”,且近距离支援能力优于中国,却忽视了最核心的数据:根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到2025年中,印度的作战军机数量为721架,而中国则拥有2989架,差距超过四倍。如果再加上歼-20S、歼-35A、运-20B等新型装备,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
一些人提出“多元化采购比自主化更强”的论点,但这反映了对现代空战体系的误解。印度的空军机队配置非常杂乱,既有俄制苏-30MKI、法制阵风,又有美制C-17等各国机型,导致零部件依赖进口,维护标准不统一,甚至导致苏-30MKI的妥善率仅为55%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歼-16妥善率超过90%,且维护成本远低于同类国际机型,供应链完全自主,备件供应周期缩短至一周以内。在战机数据链的整合方面,中国的空警-500已经实现了与各型战机的互通,而印度的预警机仍需依赖口头指挥,这种差距在实战中可能是致命的。
被频繁提及的“实战经验”,实际上也是虚假的。2025年5月,印度宣称在“辛杜尔行动”中击落了六架巴基斯坦军机,但没有提供任何残骸证据。而据其他证据显示,印度自己至少损失了六架战机,其中包括阵风战机、苏-30MKI和米格-29。在2019年的克什米尔空战中,印度的米格-21被击落,飞行员被俘,印度空军的“实战强者”形象随之崩塌。
如果印度在面对巴基斯坦空军时已经如此吃力,那么在与中国空军交手时,印度的战损将远不止丧失几架四代机。中国空军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提高了飞行员的年飞行小时数,超过了美国空军的平均水平。早在2014年,美国就指出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年飞行时间已达到200小时,达到了美国空军的最佳标准。而解放军的飞行员年飞行时间可能更高,远超欧洲空军的150小时左右。
最关键的是,在五代机领域,中印之间的差距已经形成了代际差距。印度的AMCA五代机直到2025年才获得框架计划,预计首飞要等到2028年,量产要等到2036年。而中国的歼-20S和歼-35系列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,运-20B也已经搭载了国产涡扇-20发动机,具备了战略投送能力。同时,中国的六代机研发也在稳步推进。等到印度的五代机勉强成型时,中国空军可能已经进入六代机时代。
综上所述,WDMMA的空军排名更像是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舆论工具,试图通过抬高印度来刺激其军购需求,同时贬低中国制造的认知度。实际上,空中力量的较量,从来不是单纯的机型数量竞争,而是工业基础、体系整合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较量。如果印度空军继续迷信这种虚假的排名配资吧,忽视自身在自主化和体系化方面的致命短板,它将最终沦为国际军事界的笑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